天后宮



天后宮,原名大雞籠港口天后宮,相傳於明朝萬曆年間(西元1573-1620),和平島地區海盜很多,明朝崇禎年間(西元1628~1644),華南貨船入泊,船上媽祖停駐和平島,住民築草寮於城背尾(即聖薩爾多城)一帶奉祀。


歷史記載清乾隆12(西元1747),和平島上各姓宗族,選擇面向西南的媽祖婆印石處,建大雞籠港口天后宮;為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,主祀湄洲媽
祖,嘉慶元年(1796),擴建天后宮,道光二十九年(西元1849),社寮媽祖諸神靈佑安、海水澄清,各姓宗親隨重修殿宇,並書匾「海波不掦」以記;清將劉鴻銘上奏巡撫書匾「迥波嶼岸」,以相呼應。一般推斷此廟應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

此廟的結構部份,由宜蘭師父陳阿屘建成,而木雕部份則由民俗大師黃龜理與另一宜蘭師阿土分場所完成,故天后宮左右兩邊的格局雖然對稱,但仔細看,線條與氣勢上卻有不同的風格。


資料來源:文建會-洞窺和平島之美導覽手冊


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資料來源:文建會-洞窺和平島之美導覽手冊

沒有留言: